智慧教育促进教育系统变革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,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文化、经济、社会和教育等各个领域,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,旨在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,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,催生智能时代的教育制度。发展智慧教育,有利于教育领域紧跟时代步伐,破解当前教育改革存在的瓶颈问题,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。 智慧教育”是未来教育的典型形态之一 1. 学习环境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最初的搭建多媒体教室,到数字校园,再到智慧城市,学习环境已经走向了全方位链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,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,可服务于个性化的终身教育。如,自适应教学平台Knewton 能够采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, 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、知识水平、学习风格、学习进度等做出分析和预测,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。 2. 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,创新的教学模式正以全新的形态不断涌现,并影响着教育实践。如,英国开放大学致力于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,2016 年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面向未来的学习、教学回溯、设计方法等。芬兰教育改革方向为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,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。 3. 教育体制变革初见端倪 在现代社会中,建立能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整体功能的教育制度是培养**人才的基础,部分国家开始通过改变学校管理体制,促进教育变革。如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微硕士(MicroMaster's)项目,共包含5 门高强度的在线课程,采用开创性的认证方式,通过学习、身份认证、付费、线下考试完成微硕士项目,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方式获得MIT 硕士学位。 当前教育改革呼唤“智慧教育” 1.“应试教育”的思维方式阻碍新时代人才培养 当前学校的“主流”人才培养模式依旧采取来源于工业时代的“标准化教育”,以学生参加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。在这种“应试思维”的影响下,师生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开展教与学,学生**动机是应试,校长**的政绩是升学率,家长**的荣耀是子女在考试中名列前茅。因此,学校之间、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都表现为一种“竞争性”关系。这种竞争性关系不利于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,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,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 2. 以“教师讲,学生听”为主的教学行为惯性阻碍教学方式创新 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表现是“教师讲授,学生听讲”为主的班级授课制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可能,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之减弱,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足。大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与体验,在面对义务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大班额时,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顾全学生的差异性。如果学校层面又缺乏及时的支持和帮助,那么即使有创新理念的教师也极有可能选择继续沿用“轻车熟路”的传统教学方式。 3. 与社会相隔离的校园环境和文化阻碍了学校学习方式创新 自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,人们对学习时空的认识便是“在固定的学期到固定的学校,在固定的班级中,按照预先制定的固定课表进行学习”,即只有到了学校、进入固定班级才是学习,学校和班级与社会是相对隔离的。当前,信息技术已经在社区学习、家庭学习、场馆学习等场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学习支持潜力,学习可能发生的时空已经在客观上得到极大拓展,为无处不在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。很明显,校园学习环境与社会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鸿沟,同时也为校外花样百出的补习班提供了巨大空间,这从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“应试教育”。 发展我国“智慧教育”的建议 1. 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,以应对教育科技的“零点革命” 信息技术堪称工业革命的顶峰,人工智能则可能超越这个顶峰,成为一个新的革命的起点,可以称其为“零点革命”。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,冲击人的智能,同时也将拓展人的思维。2017 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将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等作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,这同样可以作为其它学段的参考。**,教育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,加大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,为培育数字公民提供战略支撑。第二,在“国培计划”项目中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培养,提高普通教师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能力。第三,协同中国计算机学会、人工智能学会等参与培养1 万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,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。第四,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课,统筹机器人竞赛、多媒体比赛、程序设计大赛等类信息技术比赛,消除某些竞赛中存在的“乱象”,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。 2. 普及信息化教学方式,促进“课堂革命”的有效有序发生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,构建符合“数字土著”认知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,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、释放潜能、全面发展。**,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创新融合,以评价为导向提倡教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,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实践,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。第二,鼓励应用协同建构式学习、能力引导式学习、基于设计的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,推动学生合作能力、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。第三,挖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“痛点”的典型案例,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,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。 3. 强化数据互联融通,构建个性化支持服务的教学环境 研究表明,学习环境能塑造师生的行为习惯,师生行为及其互动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。以数据智能为驱动,建设提供个性化支持和适应性服务的教学环境,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。**,将“智慧教育”纳入到智慧城市、智慧乡村和智慧社会建设中,打通学校、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,促进教育数据的全方位的挖掘和整合。第二,制定教育大数据确权、开放、对接和保护规则制度,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间数据的融通。第三,利用学习分析、教育数据挖掘等手段,改善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,实现精准推送,优化教学服务质量和效率。 4.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,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能力 支持服务能力是西部和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瓶颈,只有统筹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能力,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,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现。**,强化区县统筹推动教学研究室、电化教育馆、信息中心、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机构协同发展,整合优化机构设置、定位、责能,建立信息、知识、资源的交换机制,促进区域内机构间业务的高效协同。第二,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之间信息的互通,构建区域内各主体间共享、共赢、互利的教育信息化体系,增强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。第三,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推动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,逐步渗透智慧教育理念与模式,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,提升基层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效率。 5.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,提高现代教育治理的有效性 **,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的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机制,合理运用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及城镇发展数据,有效支持教育的各项决策,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。第二,鼓励开展教育动态模拟研究,采用机器学习、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模型,动态模拟教育决策实施的结果,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第三,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感知、预测和预警校园基础设施和安全运行情况,及时把握师生认知及身心变化情况,主动、及时、精准作出决策,形成现代教育治理新策略,不断提高决策的有效性。 (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、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) 声明: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,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对文章观点负责,仅作分享之用。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。本文来源:中国教育网络,作者:黄荣怀。 |